发布日期: 2024-6-26 11:22:14
6月25日,以“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”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开幕。来自全国各个省、市、自治区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代表,IT与地理信息领域产、学、研、用单位的学者和技术人员,以及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信息资深从业者齐聚一堂,解读空间智能软件技术的新突破与新应用,探索各行各业数智转型新思路、新方案。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、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蒋文彪和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、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张国友主持会议。
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、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以《激活数据要素潜能,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》为主题,分享了三点体会:一、加快数据要素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发展;二、加速推进数据要素资源的资产化再造;三、推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中发展机遇。他强调,当前全球围绕智能科技能力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。我们要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破解基础技术、通用技术领域“卡脖子”问题;加强新质生产力、创新技术的超前布局,加强系统工程的管理创新,力争早日实现从跟跑、并跑,向领跑转变;希望大数据、人工智能与GIS技术能齐头并进、融合发展,以全面释放空间数据资源和新一代智能技术发展潜能,助推数字中国建设高质量、全面发展。
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在会上致辞。他表示,GIS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,是地理信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。GIS一方面与遥感、测绘、导航定位等地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,另一方面与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相互助力,增强了智能、扩展了功能。当前,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逐步企稳向好,但也面临不少困难,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:第一,持续以科技创新为地理信息新质生产力“蓄力”;第二,深化改革,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;第三,以提升效益和质量发展壮大地理信息新质生产力。
国际测量师联合会(FIG)主席Diane Dumashie在致辞中表示,当前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、城镇化快速发展等前所未有的挑战,空间智能可带来科学的解决方案。中国致力于推进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及多领域应用创新,这将为全球的信息化建设带来经验与参考。从卫星系统的开发到多源数据分析,中国都走在全球创新的前列,期待通过本次大会了解更多中国GIS技术发展情况。
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主任李朋德在会上致辞。他谈到,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,地理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和核心生产力要素。为了应对气候变化、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,实现天、空、地、海和万物互联的感知体系,要大力推进全球合作,实现通信、导航和遥感的卫星联动。要全面树立地球空间数据的生产力要素观念,积极探索地球空间数据的认证、登记、检验、交易、标准化和开放共享途径,实现地球空间数据安全、开放与价值最大化。